但与线下急剧速冻的情况相反,疫情让在线教育忽然热翻了天。
在新年初期,各大网校品牌纷纷发布了“公益课”策略。在猿辅导免费直播课程开课的第一天,500 万人同时在线,巨额流量的涌入直接导致服务器过载,日前新发布的数据口径是“累计用户过4亿”;作业帮在日前宣布其公益课累计报名人数达 2000万,在各大网校纷纷机构宣布了免费公益课的策略后,几日之内,在线教育行业的用户在以“千万”的量级增长。
“这一波增长中,互联网教育行业省下了千亿的推广费”,东方优播CEO小狼告诉36氪。另一家为在线教育公司获课的服务商告诉36氪:疫情把一些在线教育公司的销售线索成本“直接拉低了40%左右,转化周期提升了一倍”,连围棋这样的小众品类的转化率都比原来高得多。
而伴随学校“在线课程”开课后,入局在线教育的用户总计则达到了亿级。线上公司的疯狂扩张,同时也在蚕食着线下教培机构的市场份额。
转线上!立刻马上转线上!对所有线下教培机构来说,这似乎就是当下能抓住的唯一一根救命绳索。
“新客户多到接不完”,一位教育在线系统第三方服务商告诉36氪,单春节那一周找过来的教培机构已经拉了15个群,几乎每个群都满员了。而之前客户普遍在试用后态度是等一等看一看、不急,现在新客户“上来就问怎么充值,推都推不出去”。
“需求从22号开始爆发,新客户的数量比1月上旬跃增了10倍。”一家在线课堂系统品牌对36氪说,这是在完全没有做任何营销、也没有任何折扣的情况下实现的。而据多知网报道,在线课堂工具Classin “仅过年的这一天就有近一千家机构进行注册“。
只是,线上化的路真的好走吗?
“线下教培机构转型OMO是一个必然的趋势,但是不到十万火急的时候,人很难提前做一些布局。”爱学习的创始人李川告诉36氪。“没有疫情,可能大多数线下公司会‘安乐死’,疫情的出现在逼迫他们转型,把三年后再考虑的事情,提前到了现在。”
在这次疫情的催化之下,线下机构面临着难得的两个利好。
第一个利好是,2亿K12人群因为疫情被迫集中转型线上,成就了教育行业这次难得的流量爆发期。
相对于此前流量成本越来越贵、一个用户销售线索价格动辄上百元的入场门槛,这次疫情直接重新把起跑线拉近,给了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。而且在教育行业各个细分赛道的格局已经初定的情况下,未来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。
以大语文品牌两个黄鹂为例,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线下教培机构“两个黄鹂”精品课的上线。原定于年后2月末上线的课程,在春节期间加速的赶工,冲在了大年初七上线,相比于寒假前两个黄鹂直播课一两百的观看量,年后第一天直播课直接冲上了1万的 UV。
第二个利好,是克服“家长对线上教育的排斥”,这也是此前线下机构拒绝线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1980年以前出生的部分家长,对“在线教育”这类新事物的排斥几乎是一种惯性,但这次疫情直接迫使大部分家长必须尝试“在线教育”。一家 K12 线下教培巨头卓越教育告诉36氪,目前用户跟随卓越转线上的比例超过了90%,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因为设备和网络的限制而不能上课。
但即使有两项重大利好在,“线上化”也远没有听起来那么容易,它无法和“在线授课”这样一个表面的形式划等号,它背后代表的东西是:
将产品和服务的环节和案例尽可能的数字化,再以结构化的数据作为参考,以便提高运营效率、优化交付效果;
通过在线的形式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阻碍,服务更远的用户,服务得更久。
线上开课是很容易的,但到底能不能“上好课”是另外一回事。“教育在线化并不是一个‘直播工具+老师’就能搞定的,而是一整个闭环。教育品牌的核心要素是“学习效果”,这不是一个‘有和无’的问题,而在于是不是体验足够好。”爱学习的创始人李川告诉36氪。
单在直播上课这一项里,线下教培机构需要将教学内容线上化、重构课堂流程、培训线上老师、设置监课体系等。因为他们会面临线下从来没遇到过的问题:线上的交互感减弱至少20%、远在天边的老师对学生没有任何控制力,线上课的质量也无法监督。
更何况,在只能“直播授课”的前提下,和课堂有关的前后流程则全部需要重构。签到打卡、预习复习、课后答疑、批改作业,没有一个环节不需要改造。所以此前在在线业务有布局、课程体系完整的巨头更容易完成“线上化”的过度,而大部分小机构在内容体系和线上经验都有欠缺,都如果直接做“平移”的话,线上服务恐难及格。
“问题的核心是能力模型的差异。”校宝在线的创始人张以弛告诉36氪:“无论是获客、转化、上课还是课后服务,每个环节里线上和线下的环节都是天差地别,而且线上公司的组织架构更复杂,数据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,没有多年线上经验的人很难马上做好。”
因此,在这次疫情里,对于普遍在线上没有布局、在线课程体系不够完备的中小企业来说,往线上转型,是一场格外艰难的挑战。
也因此,相比于“在线授课”这类对课程、老师要求都比较高、需要打磨更久的方式来说,“在线维护”成了更多小机构的选择。因为怕直播授课“劝退用户”,所以他们通过直播平台、微信语音课、录播课各种形式来做各种维护老用户的动作,如开设不销课时的“在线答疑”课等。
毫无疑问的是,这场疫情会是教育OMO进程的重要转折点。虽然在疫情过后,大部分人都不会“留在”线上,但好在的是:所有人都会开始“重新认识线上、思考风险”。
“这场为了解燃眉之急的‘全员转型’,待疫情缓解后大多数人就会离开”,这是从业者的一致判断。
能力模型的问题并非不能弥补,但“现金流”和“风险”的博弈,则决定了大多数被迫的转型都会是“昙花一现”。现金流、利润等指标是教培机构的核心指标,而线上转型则依赖专业的团队、充足的资金和可调配的资源,投入的成本低则数万,高则会达到百万、千万。
更重要的是,每一项资源的投入,都是在用“不确定的收益”和“现金流”、“利润”在对抗。在“可以预期的短期利益,和难以预见结果的风险”的博弈上,后者往往会被打败。
“目前所有的转型都是为了‘活下去’,在疫情解决了之后,线下运营得越好的机构越不会想转型,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多舒服。”一位教育从业者向36氪表示。
“之前也有一些想转型线上的公司找我介绍技术口的人,这些老板平时看现金流看多了,一看到技术这么贵,心里就开始打鼓。”一位在线教育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告诉36氪。“疫情发生后有五六个朋友来找我问我应该怎么转型,我从获客那一套建漏斗、转化、核心指标讲起,几个朋友听了半个小时就放弃挣扎了,要去做几节录播课应急。”